相比之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产量有突飞猛进的增长,但是粮食安全却成为现如今的比较棘手的事。就目前的现状,很多专家都发出呼吁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农家的施用,尽量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,从而根本的改善土壤结构的状况。
据一些来自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农科院、南京农业大学及全国16个省份农业研究机构的专家介绍,他们已经发起的使用有机肥的倡议,倡议书显示,全国七成农田是中低产田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仅为2%左右,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.5%至4.5%的水平。
“我国过去30多年化肥尤其化学氮肥施用太多,以致土壤出现了诸如土壤酸化、养分不平衡供应、土壤生物活性下降等问题。”倡议书发起人之一、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说,“另一方面,我国化肥利用率较低,当前只有35%左右,与世界45%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。” “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肥料投入主要靠有机肥料,60年代至80年代有机无机肥料投入并驾齐驱,那个时候产量尽管不是最高,但土壤还是比较健康的。”沈其荣说,“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,大量的化肥投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,但也导致高产和健康土壤的微生物区系被打破等问题。”
目前我国化肥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/3,已经成为世界化肥生产、消费第一大国。过量偏施化肥既浪费资源,又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。科学家发现,长期单施氮肥,不仅使农田生态环境、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微生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,还使作物病虫害增多,增大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污染。专家们研究发现,目前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失衡现象严重,氮磷钾养分供给不平衡,肥料利用率降低。耕地土壤生态功能差,30年来我国土壤有益线虫数量从每公斤土壤3000至5000条下降到500条,蚯蚓数量急剧减少。
数据显示,目前发达国家有机肥施用已占肥料养分总用量的近半,而我国却只占不到10%。这些有机养分来源于土壤而没有归还给土壤,只能靠化学肥料补充。针对主要农作物需肥特点,农业部不久前发布的《2011年秋冬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》已提出,要“增施有机肥”。
有机肥与化肥协同施用是20多年来肥料研究最热门、进展最迅速的领域,涉及土壤改良培肥、提高产量、改善品质、提高肥料利用率。中国农科院等机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地开展的大量田间试验表明,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,在各种类型土壤和各种作物上均有显著效果。据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主任徐阳春教授介绍,增施有机肥,蔬菜品质比如番茄当季就能看到改善。增施3年,玉米、水稻等大田作物品质改善明显。
笔者日前在一家公司的厂房里看到,一台翻抛机正在对二三十条上百米长的棕黑色堆肥进行发酵翻抛。由于发酵得好,几乎闻不到什么粪便的臭味。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如化肥一样成为颗粒状,便于成袋包装和农民施用。农业部2006年启动了“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引进、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”重大项目,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、吸收和整合,研究人员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鲜畜禽粪便机械脱水设备等,这家企业用的包括翻抛机、筛选机、自动包装机等一整套设备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。
在项目推动下,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已在江苏、安徽、山东等省份如星火燎原般出现。在环太湖周边,陆续建成8家大型有机肥工厂,年处理畜禽粪、秸秆等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达100余万吨。在政策层面,继2005年我国启动测土配方施肥政策以来,农业部又开展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,这项补贴政策已在全国30个省份实行。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等地的省级财政也相继补贴购买商品有机肥的农民。如2007年至2010年北京市共投入6700万元资金开展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项目,推广补贴有机肥料23.5万吨。业内人士预计,在利好政策和市场需求及高新技术等多方力量的推动下,我国有机肥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“黄金期”。
综上所述,目前有机肥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段